⒈方名:益氣升降湯
⒉來源:邢月朋老師自擬方。由《醫(yī)學衷中參西錄》“升陷湯”化裁而來。
⒊組成:黃芪30g,黨參15~30g,麥冬10g,五味子10g,枳實10g,桔梗10g,炙甘草6g。
⒋功用:補益宗氣,調暢氣機
⒌方解:本方重用黃芪、黨參為君藥,養(yǎng)脾肺,可助宗氣之化源,護心肺可助宗氣之充盈,以保證宗氣“走息道”和“貫心脈”功能的實現(xiàn);麥冬、五味子為臣藥,益氣生津,增強“生脈”之功;佐以桔梗載藥上行,枳實開氣機之壅結而下行,二藥一升一降,調暢氣機,升清降濁,使宗氣得以布散;以炙甘草為使,補中益氣,調和諸藥。全方合用,共奏補益宗氣,調暢氣機,養(yǎng)心生脈之功。
⒍主治:宗氣不足,氣機失調。癥見患者自覺胸間憋悶,有壓迫感而深吸氣,然后以呼出為快之太息癥,或兼心悸、胸痛、乏力、眩暈等。
⒎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:
本方可治療冠心病、心肌炎、瓣膜病變等多種疾病中的太息癥以及低血壓性或脈壓差小性眩暈。
太息癥是患者自覺胸間憋悶、有壓迫感而迫使深吸氣,然后以自然呼出為快的一種癥狀,臨床每多見于冠心病、病毒性心肌炎、心臟瓣膜病等心血管系統(tǒng)疾病中。關于太息癥的治療問題,因太息癥多兼胸悶、胸痛、短氣等癥狀,或因精神刺激而加重,似為肝氣郁結之癥,醫(yī)家多治以舒肝理氣,而每致病情加重者屢見不鮮。臨床根據病人所述,善太息主要表現(xiàn)為長吸氣,吸為虛,邢月朋老師認為此屬以深吸為需,以長出必然,宗氣不足應為根本,創(chuàng)立益氣升降湯。
加減:心悸怔忡加炒棗仁15g,黃連12g,丹參15g;全身乏力、動則氣喘酌加生曬參10g或西洋參10g;口干渴加元參、石斛各15g,知母10g或黃精30g;失眠加炒棗仁15g,夜交藤30g;煩躁不安加知母、梔子、竹葉各10g;胸痛加郁金12g,川楝子、元胡各10g;串痛加甘松10g;悶痛加檀香、郁金各10g;心冷背寒加桂枝、干姜各10g;項背肩胛不舒加葛根30g;脈數加黃連10g或土茯苓30g;脈遲加桂枝10g、官桂10g;兼飲者加茯苓15~30g;低血壓、脈壓差小者,炙甘草增至15~30g;血壓高者,加夏枯草12g,元參12g,黃芩12g。
8.驗案舉要:
驗案一,冠心病屬宗氣不足、心陽不振,益氣升降湯加減治之。
宋某,男,43 歲,2003 年3 月16 日初診,患者于半年前因勞累后出現(xiàn)胸悶,氣短,善太息,活動后加重,休息后好轉,癥狀間斷性發(fā)作。近2周癥狀加重,善太息,氣短,乏力,偶有心悸,飲食差,睡眠尚可,舌淡苔薄白,脈細。心電圖:下壁心肌缺血。心臟彩超:左室舒張功能減低。西醫(yī)診斷:冠心病。中醫(yī)診斷:太息癥。證屬宗氣不足型,治以補益宗氣,升降氣機。方選益氣升降湯加減:黃芪加量至60g,加白術12g,云苓15g,4劑。服上方后氣短稍減輕,但仍太息,氣短,胸悶,自覺肢體手足冷,胃寒,舌淡苔薄白,脈細。
上方加桂枝10g,仙靈脾10g。服上方14劑,癥狀大減。心電圖:下壁缺血明顯改善。患者自覺有力,可以正常工作。
驗案二,高血壓病屬宗氣不足,清陽不升,益氣升降湯加減治之。
左某,男,51歲,2009年5月23日初診,患者5年前由于工作壓力大,經常失眠,情緒煩躁,繼而出現(xiàn)頭昏頭暈,視物昏花不清,當時測血壓155/95mmHg,在某醫(yī)院診斷為高血壓病,后間斷服用尼群地平片、硝苯地平片、北京降壓零號等,血壓時高時低,控制不甚理想。15天前因家事不睦,上述癥狀加重,情緒低沉,伴有胸悶善太息,身懶乏力,不能正常工作??滔掳Y:頭目眩暈,視物昏花不清,情緒低沉,胸悶善太息,身懶乏力,食欲不振,口苦口干,大便干,小便微黃。血壓155/100mmHg,舌淡紅,苔薄白,脈弦細。中醫(yī)診斷:眩暈。證屬宗氣不足,清陽不升。治以益氣升清,平肝降濁,益氣升降湯加生曬參6g、夏枯頭12g、玄參12g、黃芩12g?;颊叻?SPAN lang=EN-US>7劑后,頭目眩暈較前減輕,視物昏花模糊不清癥狀幾近消失,善太息癥狀明顯緩解,心悸、夜寐等均有改善。上方加云苓15g,炒棗仁30g服用7劑后,頭目眩暈較前明顯減輕,視物昏花模糊不清癥狀已經消失,善太息癥狀明顯緩解,心悸、夜寐等均有改善,血壓正常。
驗案三,二尖瓣關閉不全,屬宗氣不足,氣失升降,益氣升降湯加減治之。
張某,女,68歲,2009年2月23日初診?;颊甙雮€月前因勞累后出現(xiàn)胸悶氣短、善太息,未予治療,癥狀逐漸加重。刻下癥:精神不振,胸悶,氣短,善太息,周身無力,舌質淡紫、苔薄白,脈沉緩。心電圖:竇性心律,非特異性T波改變。心臟彩超:二尖瓣關閉不全,左室舒張功能減低。西醫(yī)診斷:二尖瓣關閉不全。中醫(yī)診斷:太息癥,證屬宗氣虧虛,氣失升降。治以調補宗氣,方選益氣升降湯加生曬參10g。服藥21劑后,精神好,無胸悶,氣短,太息癥狀,周身有力。
驗案四,脈壓差小性眩暈屬氣陰不足,益氣升降湯加減治之。
任某,女,41歲。2003年12月6日初診,患者于半年前因勞累后出現(xiàn)眩暈、乏力、心悸、氣短、汗出,當時血壓80/65mmHg,心率100次/分,經休息后癥狀緩解。后經常頭暈,活動后加重,在本單位測血壓80~85/60~70mmHg,近半月癥狀加重,舌淡苔薄白,脈沉細。西醫(yī)診斷:脈壓差小性眩暈。中醫(yī)診斷:眩暈,乃氣陰不足所致。治以益氣養(yǎng)陰調壓,方選益氣升降湯,黃芪加量至40g,炙甘草加量至30g,14劑。服藥后諸癥明顯緩解,血壓95/60mmHg,心率80次/分。繼服黃芪生脈飲以善其后。
驗案五,病毒性心肌炎屬氣陰兩虛、邪毒內擾,以益氣升降湯加減治之。
李某,女,40歲,2004年9月20日初診?;颊甙肽昵耙蚋忻昂蟪霈F(xiàn)心悸、氣短,自訴在當地醫(yī)院查心肌酶異常。心電圖示:竇性心律,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??h醫(yī)院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。曾給予輸液治療(用藥不詳),配合口服維生素C,維生素B2,維生素B6,輔酶Q10,肌苷片治療,仍有心悸發(fā)作,癥狀時輕時重,特來中醫(yī)門診治療??滔掳Y:心悸,氣短,活動后加重,全身乏力,善驚易恐,睡眠欠佳,納差,食多后心悸加重,自覺鼻出熱氣。精神欠佳,面色晄白,氣短懶言。舌紅,苔薄黃,脈結代。ECG:1.竇性心律(63次/分) 2.房性早搏 3.短陣房性心動過速(伴室內差異傳導) 4.短Q-T間期 5.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 6.S-T V5、V6壓低。心臟彩超:三尖瓣中度關閉不全。西醫(yī)診斷:病毒性心肌炎后遺癥。中醫(yī)診斷:心悸,證屬氣陰兩虛,邪毒內擾,治以益氣養(yǎng)陰,清熱解毒。益氣升降湯加生曬參10g、知母10g、黃精30g、銀花15g、連翹15g、板藍根15g,4付。服上藥后諸癥明顯減輕,仍覺鼻出氣發(fā)熱,舌紅,苔薄黃,脈沉細。上方加黃芩10g、辛夷10g。12付后心悸已基本控制,未出現(xiàn)早搏。唯覺后背、脊柱骨附近有壓痛感,身痛逐瘀湯加減治療后痊愈。
⒐注意事項:
⑴本方主要為“宗氣不足,氣失升降”證而設,臨床可根據患者不同表現(xiàn)加減應用。
⑵臨床應用本方時,患者應注意飲食宜清淡易消化,忌食生冷辛辣油膩,并注意調節(jié)情志。
⒑參考資料:
⑴邢月朋老師應用益氣升降湯加減治療心血管系統(tǒng)疾病中常見癥狀太息癥,收到滿意療效。在臨床觀察的120例病例中,以善太息為主,兼胸悶痛、刺痛、串痛、放射痛78例,心悸89例,乏力98例,失眠或多夢34例,煩躁不安12例,頭暈41例。心電圖:室性早搏24例,房性早搏2例,房室傳導阻滯6例,竇性心動過緩10例,竇性心動過速31例,竇性心律不齊3例,房顫3例,二尖瓣型P波2例,部分導聯(lián)ST-T異常28例。心臟彩超:二尖瓣關閉不全11例,主動脈瓣關閉不全9例,三尖瓣關閉不全7例,左心室肥大6例,左室舒張功能減低11例。西醫(yī)診斷:冠心病38例,病毒性心肌炎12例,心臟瓣膜病27例,風心病2例,肺心病2例,高血壓37例,植物神經功能紊亂15例。
全部病例采用益氣升降湯加減治療。治療結果:療程最長90天,療程最短12天??刂疲禾Y狀消失,體力恢復,心電圖恢復正?;虼笾抡?SPAN lang=EN-US>24例,占20%;顯效:太息癥狀基本消失,或偶爾復發(fā),體力增加,心電圖有進步或無改變48例,占40%;好轉:太息次數明顯減少,體力有所恢復35例,占29%;無效: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,或門診1次就診者13例,占11%。總有效率為89%。
⑵與本方有關的論文:
郭秋紅,李武衛(wèi),等.益氣升降湯治療太息癥120例J.中華實用中西醫(yī)雜志,2004,6(17):853-854
(整理者:郭秋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