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方名:祛風定暈湯
⒉來源:邢月朋老師自擬方。由《攝生眾妙方》荊防敗毒散化裁而來。
⒊組成:荊芥6g,防風6g,羌活6g,獨活6g,柴胡6g,前胡6g,枳殼6g,桔梗6g,茯苓6g,川芎6g,薄荷6g,甘草3g,生姜2片,大棗2枚。
⒋功用:祛風疏解,清腦定暈
⒌方解:方中荊芥、防風相須為用,共為君藥,疏散在上之風邪,古人評價二藥相伍有麻、桂之功效而無其燥烈之弊病。羌活、獨活祛風通絡;柴胡、前胡均為風藥,然前胡主降,祛痰下氣,柴胡主升,解表疏肝,二藥合用開郁散結,調經氣而升清,風邪自去,濁氣自降。以上四藥加強君藥祛風解表之功,共為臣藥。佐以桔梗、枳殼,一升一降,寬胸利膈,調暢胸中之氣機,升清降濁而止惡心嘔吐;茯苓健脾除痰止嘔;川芎上行頭目,下調血海,為血中之氣藥,能行氣活血止眩定暈;薄荷疏散風熱,清利頭目。甘草為使,調和諸藥。諸藥配伍巧妙,用藥輕靈,合“治上焦如羽,非輕不舉”之經旨。
⒍主治:臨床上以突發(fā)性、劇烈性眩暈為特征,伴惡心、嘔吐,無耳鳴、耳聾。
⒎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:
本方主要用于病毒感染所致前庭神經元炎性眩暈,發(fā)病前1-2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。本方從外風立論,認為前庭神經元炎性眩暈,屬于中醫(yī)之風眩,系由患者外感風邪所致。風性善于數變,主動,巔頂之高,唯風可到,易傷于人頭面部,風邪入腦,上擾清空,清陽不展,則發(fā)眩暈。
加減化裁:外感風熱邪氣偏盛,加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;兼有痰濕者,加陳皮、半夏;兼氣虛者,加黨參,黃芪;嘔吐頻作,加半夏。
⒏驗案舉要:
驗案一,前庭神經元炎性眩暈,屬風熱上擾證,治以祛風定暈湯加減疏風解表、清腦定暈。
馬某,女,37歲,于2004年8月27日初診。以頭暈、嘔吐5天,癥狀逐漸加重特來中醫(yī)門診治療。曾在省級醫(yī)院做頭顱CT、腦血流圖均未見異常,醫(yī)院診為前庭神經元炎性眩暈,經輸液治療3天,癥狀逐漸加重。刻下癥:頭暈,運動及平躺均眩暈,嘔吐,行動需由人攙扶,2日未能進食,咽部微痛,不伴有耳鳴、耳聾,表情痛苦,面色蒼白,不能獨立坐穩(wěn),就診前后均躺于檢查床上。舌尖紅,苔薄白,脈浮弦。中醫(yī)診斷:眩暈,證屬風熱上擾,治以疏風解表、清腦定眩。方選祛風定暈湯加金銀花30g,連翹15g,板藍根15g。服上藥1劑后頭暈、嘔吐即明顯減輕,咽痛消失,能從事家務勞動,飲食增加,精神好轉。4劑后已能參加工作,唯覺勞累后仍出現輕微頭暈,余無不適。續(xù)服上藥3劑后眩暈、嘔吐消失,能正常參加工作,身體無其他不適。
驗案二,前庭神經元炎性眩暈,證屬風痰上擾,治以祛風定暈湯加減疏風解表,化痰清竅。
張某,女,63歲,2003年1月8日初診。10日前因外感后出現咳嗽痰多,隨即晨起突發(fā)眩暈,惡心即欲排大便,便溏。舌淡苔白膩,脈弦滑。西醫(yī)診斷:前庭神經元炎性眩暈。中醫(yī)診斷:眩暈,證屬風痰上擾。治以疏風清熱,化痰定眩。方選祛風定暈湯加橘紅10g,半夏10g,茯苓10g。服上藥3劑后頭暈,惡心,咳嗽,痰多均明顯減輕。續(xù)服4劑,諸癥皆消。
⒐注意事項:
⑴本方長于治療前庭神經元炎性眩暈,以突發(fā)性、劇烈頭暈、惡心、嘔吐為主癥;排除位置性眩暈、中樞性眩暈、低血壓性眩暈。
⑵現代醫(yī)學對前庭神經元炎性眩暈病因尚未明了,目前主要有3種學說:①病毒感染,即在發(fā)病前1~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。②病灶感染,如鼻、咽部的病變、扁桃體炎、鼻竇炎等。③血管性疾病,如局部血運障礙。因中醫(yī)發(fā)病機理有所不同,祛風定暈湯主要用于繼發(fā)病毒感染所致者。
⑶邢老師認為前庭神經元炎性眩暈,屬于中醫(yī)之風眩,系由患者外感風邪所致。治以祛風解表,清腦定眩為法則。本方以祛風解表藥物為主,用藥輕靈,用量不宜過大。
⒑參考資料:
晏青,于慧卿.邢月朋主任醫(yī)師治療前庭神經元炎性眩暈經驗J.河北中醫(yī)藥學報,1999, 14(3):34-3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