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廖某,女,22歲,漢,干部,已婚。初診日期,2005年11月24日
主訴:畏寒肢冷,兩手凍傷2年。
現(xiàn)病史:患者每年到初冬季節(jié)即兩手冷涼,手指出現(xiàn)凍傷,刺癢疼痛,腹部不適,喜冷飲,心中煩熱。舌象:舌質淡紅,舌尖紅,舌苔薄白。脈象:弦細。
既往史:既往體健。體征:兩手食指和小指紫紅色,略腫脹。
病因病機分析衛(wèi)氣者所以溫分肉,肥腠理,司開合,衛(wèi)陽不足,不能衛(wèi)外,寒氣易侵,營衛(wèi)失和,血脈瘀滯,故畏寒肢冷,兩手凍傷刺癢疼痛;營衛(wèi)出自中焦,營衛(wèi)不和源自脾胃失調,故可同時并見腹部不適;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谷氣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氣熱,熱氣熏胸中,故內熱而見心中煩熱。
中醫(yī)診斷:寒厥。辨證:血虛寒凝。
治則治法:養(yǎng)血通脈,溫經(jīng)散寒。
方藥: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。當歸10g,桂枝10g,白芍10g,炙甘草6g,大棗10枚,通草6g,細辛3g,吳茱萸6g,生姜10g,半夏10g,陳皮10g,知母10g,黑附子6g,干姜6g。
二診,服上藥后上腹不適癥狀消失,但仍畏寒肢冷,手指冷涼,凍傷無改善,脾胃和,但陰陽未和,淫陽藿10g,仙茅10g,生地10g,熟地10g,山茱萸10g,山藥15g,丹皮10g,茯苓10g,澤瀉10g,香附10g。
三診,服上藥7付,諸癥減輕。
按語及體會本例患者,畏寒肢冷,每年初入冬季節(jié)即發(fā)生兩手指凍傷,雖百般保護亦不能免。初診考慮陽氣虛,不能衛(wèi)外,所以以溫陽通脈為主,用當歸四逆湯加附子、干姜以治之。服藥后效果不明顯。根據(jù)《內經(jīng)》“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”理論,后以溫補腎陽為主,而且遵循“陰中求陽”的原則,更何況患者本身有陰虛的表現(xiàn)。結果取得了明顯的療效。這也體現(xiàn)了“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?!彼幨逞a瀉理論。